【研训天地】“环”抱自然,“境”遇美好
在儿童眼中
幼儿园环境不应是一种
观赏性的存在,
其教育内涵的显现
就存在于“儿童视角”之中。
而所谓的“儿童视角”
在环境创设中
不过是“回归生活”与“追随自然”
……
环境是支撑幼儿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也离不开良好环境的创设,为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与提升,近日,无锡市古运河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对《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进行深入研思,以思促行,开启了“基‘儿童视角’研自然环境“的环境创设活动,进一步诠释了“环境育人”的理念。
我们的思考:
1.环境应该给儿童带来怎样的体验?
2.环境创设的出发点到底在哪里?
3.如何创设“儿童视角”的环境?
我们这样做:
环境打造 润物无声
关键词:追随
“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要求我们:一方面主动关注儿童、理解儿童、移情儿童;也可以借助于儿童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自我体验与自我创造,完善与丰富幼儿园的环境创造。因此,我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追随,学会了与幼儿对话,从孩子的需求出发,与孩子共同讨论,创设适合儿童发展、赋有“儿童灵魂”的环境。
关键词:自然
《评估指南》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最普通的自然物,最有趣的自然课堂,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虫鸟禽兽、山川河流、风霜雨雪都是鲜活的“教材”,大自然本就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天然乐园,我们基于儿童的视角,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自然资源,寻找教育契机,挖掘教育价值,结合园本文化特色,让教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传统,做自然教育。
关键词:价值
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的是幼儿的参与性,自发性,我们更注重的是环境给孩子提供了何种经验?孩子收获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它的教育价值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聚焦问题 现场研讨
对标《评估指南》,在华黎群园长的带领下,教科研三建成员分别对户外游戏场地、公共区域、室内班级环境进行了“踩点式”观摩,通过老师对班级整体环境的设计意图以及主题墙的呈现、区域游戏的划分、游戏材料的提供等方面的介绍,进行了“诊断式”研讨,直击问题,精准施策,帮助老师纾困解惑,从而更好地优化了“儿童视角”的班级环境。
互评互学 共促成长
在前期的现场研讨后,老师们根据建议,梳理脉络,优化方案,将班级环境重新进行调整,形成了“一班一特色、一班一品味”的育人环境,在教研室张玲主任的带领下,各班级在环境创设中的亮点创意、有特色的环创元素在各级部平行班间进行了介绍,老师们互相倾听、认真观摩,悉心记录,拓展思路,取长补短,在分享中感悟,在研思中成长,盛小玲副园长、教科室张丽英主任同时参加了此次会议,并作出点评。
本次活动还邀请了中联幼儿园教研主任张思莹老师以及梁韵实验幼儿园青年骨干教师张冰雪老师一同参加,她们对此次活动也作出了较高的评价。
陈鹤琴先生说过:
“大自然就是活教材。”
幼有善育,看见儿童,
不仅要看见儿童的成长,
还要看到儿童成长的环境,
在孩子的世界里,
我们要努力成为一名追随者,
追随孩子的目光,
追随孩子的喜好,
我们要努力变成一个简单的人
回归生活,追随自然,
和孩子一起体验、创造、成长。
让孩子成为游戏真正的主人,
让环境为教育助力。
活动掠影